浦东全力建设属于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引领区 - 周到

浦东全力建设属于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引领区


2023-07-13 07: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两年来,浦东紧扣中央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扎实推动《引领区意见》落实落地。其中,在民生领域也结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让人民群众共享引领区建设成果,是浦东引领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就有一分改善,浦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浦东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上当先锋、打头阵,同时努力在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上树标杆、作示范,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建设属于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引领区。


夯实“民生之基 ”

让浦东小囡有学上、上好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浦东是教育大区,中小幼学校数量占全市五分之一强,基础教育学段学生数达55万余名。浦东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可谓不遗余力,仅2022年就达到22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3%,让浦东小囡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满足人口导入和二孩、三孩的入学需求,浦东规划先行、同步兴建开设公建配套学校,近两年就新开办学校48所(含校区和园区)。其中,2021学年和2022学年新开办的幼儿园(含园区)就达20所,且开设托班,以高质量的托育服务,免除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


这些新开办园(所),正成为浦东学前教育的优质增量。浦东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开办新园(园区),特别鼓励市、区示范园和市一级园开设新园区,或作为支持主体来开办新园。2022学年,浦东的两所老牌上海市示范园——冰厂田幼儿园和东南幼儿园,分别作为支持主体新开办了冰厂田书院幼儿园、周泰幼儿园,赢得家长好评。这样的以“优”带“新”,既满足浦东小囡就近入园、入托的需求,也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迅速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从而推动浦东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浦东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性改革示范区,以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建设为抓手,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连续几年将其列入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2023年2月召开的浦东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进大会上,17个新学区挂牌成立。目前,浦东36个街镇实现了学区化办学全覆盖,公办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100%。


2023年,浦东还评出了首批13个区级紧密型学区和教育集团。致力于以文化的力量赋能学区优质均衡发展的周浦学区,将傅雷文化植入联建内涵,在成员校的17个校区共同举办自然阅读节、“最美家书”征集等活动,促进了成员校的教育价值、职业追求同频共振。同时还在学区内建立了干部跨校、老师提优、专题研修、柔性流动等制度。对于周浦学区的2万多名学生来说,学区化办学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校内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多元:3D打印、扎染、钩编、金融素养、书法、戏剧等特色课程,在学校里都能上。

满足“民生之需”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医疗是民生之需。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新区大地上三甲医院是零。到2022年,已经有仁济等9家市级三甲公立医院在浦东有分院,开展门急诊和住院服务;此外,东方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成长为浦东本土三甲医院,公利医院、浦东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周浦医院发展成为三级乙等医院。随着2022年9月30日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开工,截至2022年底,浦东的三级医院数量扩大到17个。

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方面,今年浦东新开工建设医院5所。最近,就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大项目:6月25日,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胸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项目开工。该中心位于浦东新区唐镇,东至诚乐路、西至玉盘南路、南至琨耀路、北至唐兴路,设置床位600张。此外,龙华医院航头院区将在今年夏天试运行。


正在加快建设中的长征医院浦东新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祝桥院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等市级重点项目,未来三年都将投入运营。


破题“大城养老”

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作为正在打造大城养老浦东样本的浦东新区,正不断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针对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新区加快发展养老床位,充分发挥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目前,全区养老机构已达177家,包括长者照护之家33家,总床位34715张,保基本床位24366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13家,床位22073张;民办养老机构64家,床位12642张。

为加快推进机构床位建设,新区持续推进“东西南北中”项目和社区级养老机构建设,形成开工一批、建成一批、运营一批的压茬推进格局。目前,全区已有7个项目纳入“东西南北中”布局,“十三五”期间7个项目实现了全面开工建设的目标,“十四五”期间所有项目将实现竣工和营运,预计可新增床位5590张。


其中,临港养护院、川沙养护院、曹路养护院3个“东西南北中”布局项目已于2022年相继投入运营,上钢养护院计划尽快交付开办,周浦养护院、祝桥养护院、惠南养护院均已结构封顶,正在加快施工。


同时,新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一批央企、民企、外企进入养老领域,形成多元供给格局。此外,在完成养老床位指标建设的基础上,新区不断优化床位结构,持续增加护理型床位、认知症床位占比,全区现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465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数比例已达到60%以上。


而在社区养老方面,新区也因地制宜抓布局,充分发挥依托作用。针对老年人的社区养老需求,新区大力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不断优化点位布局。目前,全区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72家、长者照护之家33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6家,老年助餐场所235家、供餐能力达到4万客左右,老年活动室1535家,具备微日托、微助餐功能的家门口养老服务站179家,社区养老睦邻点804家。



厚植“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基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园城市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浦东新区结合《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和“十四五”规划任务,积极推动公园城市建设。


浦东新区计划“十四五”末实现公园总数“200+”,在“十三五”末53座公园的基础上新增“148+”座。截至2022年底,已新增公园61座,总数达114座,其中郊野公园1座、城市公园72座、口袋公园30座、乡村公园11座,2023年计划新增各类公园30座。

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方面,全市环城生态公园带总面积约287平方公里,其中浦东新区170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计划环上完成16座公园改造提升、4.5平方公里外环绿带及60.2公里外环绿道建设,环内完成400公顷楔形绿地建设,环外启动生态间隔带规划研究。


“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计划将具备改造条件且未进名录的环上14处绿地和2座已建成公园进一步改造提升为城市公园,环上公园将由原先8座增至22座,全面提升已建外环绿带生态景观和服务能级。其中,金海湿地公园和沔青公园为市示范性项目,目前已建成开放,其余14处将按“2023年建成4座,2024年建成5座,2025年建成5座”的计划加快推进。


除了环城生态公园建设,还有外环绿带建设。浦东新区外环绿带实际规划总量为31.47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23.71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计划完成以滨江森林公园二期、三林外环外生态绿带等项目为主的4.5平方公里绿带建设。


此外,新区还将实现外环绿道基本贯通。全市外环绿道规划长度112.6公里,其中浦东新区60.2公里。“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将积极推进外环绿道新建改建,力争实现外环绿道基本贯通,同时合理布局绿道驿站24个。截至2022年底,全区已累计完成外环绿道建设18.3公里、布局2个驿站,2023年计划完成14.6公里绿道及7个驿站建设,并结合市政项目开工10处断点贯通。



塑造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

浦东文化设施“质”“数”齐升

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其文化,塑造了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在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征程中,不断崛起的文体新地标,就是涵养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两年来,浦东的文化设施“质”“数”齐升,成为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生动实践。


就在7月8日,坐拥“黄浦江畔最后一块黄金宝地”的浦东美术馆,度过了两周岁生日。两年来,近百万中外观众因它来到浦江东岸,感受“人民的滨江 世界的会客厅”的心旷神怡,享受全球顶尖前沿的文化艺术饕餮大餐。

而自去年9月28日开馆以来,上海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位于浦东花木地区的上海图书馆东馆,读者访问量已经超过了100万人次,举办了380多场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超过1700万。散布在各楼层的团队研讨室、终身学习室、阅读静音舱,提供全年龄段、普惠均等又兼顾个性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让这座可阅读的建筑真正成为有温度、有宽度、有态度的人民图书馆。


无论是浦江之畔还是东海之滨,浦东文化各有各的精彩。7月15日,上海天文馆将迎开馆两周年。作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主题场馆,上海天文馆地处的临港地区,光污染少、空气质量高,是上海天文观测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两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市民游客来到滴水湖畔,领略星辰大海、皓月星空。


目前,还有多座市级重大文化设施正在浦东如火如荼建设中。比邻上图东馆的上海博物馆东馆,预计于2023年年底前后建成开放。它定位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将构建海内外最完整的以中国古代艺术通史为核心的展陈体系。


而作为放弃1000亿元经济收益,用浦江岸线核心地段换来的公园绿地——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则致力于打造成全球一流的高品质共享空间。继公园北区于2021年末开放后,到2024年将以完整面貌对外开放。此外,一把巨型“中国扇”正在公园内缓缓开启,这就是上海大歌剧院。未来,它将把世界歌剧的天籁之音,与这座城市的你、我、他紧密联系在一起。



勇担“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完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21号线、崇明线、机场联络线、两港快线加快建设,S3新建工程、杨高路全线快速化、沪南路改建工程将在年底完成,浦东新区正着力完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让出行更便利。


在对外交通中,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机场货站一系列航空枢纽硬件设施正持续推进中。同时,东方枢纽已开工,未来将实现铁路上海东站与浦东国际机场无缝衔接,打造空铁一体的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并通过机场联络线、两港快线、轨道交通21号线的建设,实现多层次轨道交通在东方枢纽的换乘互通。


城市交通中,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通过既有线路和正在建设的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将来中心城区近一半居民十分钟内可达轨道交通站点。建立地面公交、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铁路网之间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客运体系,推进公交线网整体优化和多层次发展,强化与轨道交通网络融合,实现功能互补与整合。


为助推经济发展更优质高效,新区全年安排重大工程488项,年度固定资产投资1608亿元,重大工程项目量、投资量、开工量、建成量有望创历史新高。其中,在提升综合交通能级方面,今年新区全年推进重大交通项目210项,保障5项铁道轨道项目26个点位按时交地,S3新建工程、杨高路、沪南公路等30项建成,实现周邓公路、外环东抬等28项进场施工,推进金海路(杨高中路—华东路东侧)改建工程实施。


其中,于2021年初开工的杨高路改造工程,全线分6段实施改建。目前,杨高南路(龙阳路立交—高科西路)、杨高中路(罗山路立交—中环立交)、杨高中路(中环立交—金海路)已完成改建并通车。林海公路(外环立交—上南路)、杨高南路(高科西路—外环立交)、杨高北路(金海路—洲海路)正在加快建设,计划至今年底竣工通车。届时,杨高路改建工程将全面竣工通车,将实现杨高路全段26.6公里连续流,串联起内环、中环和外环的快速通行,共取消22个红绿灯,全程行驶时间仅30分钟。

原标题: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美好生活”!浦东全力建设属于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引领区
编辑:申子琰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