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张学友开启了演艺生涯的第一次巡回演唱会,那时,正重新向世界张开怀抱的上海滩,自然不会与歌神彼此错过。
三十岁的张学友在上海热情开唱:
我的爱一天 比一天 更热烈
要给你多些 再多些 不停歇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年份,无论是对于张学友,还是对于上海,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点。
1991年,张学友发行了两张专辑——《情不禁》和《一颗不变心》,总销量超过150万张,在事业上他彻底从之前的低潮期中走出,在生活上他与罗美薇复合。收录于专辑《情不禁》中的《每天爱你多一些》,斩获当年的“十大劲歌金曲”“十大中文金曲”,风头一时无俩,歌神之路由此时开启。
同样,彼时的上海,刚刚打开了黄浦江东岸的门户,面向太平洋,拥抱全世界。陆家嘴的东方明珠塔已经打下了地基,横贯浦江两岸第一座大桥正准备竣工投用。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上海在时隔几十年后,再度与国际大都市接轨。
改革的活力唤醒了上海基因里的包容与开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不仅张学友来了,陈百强、谭咏麟、叶倩文、小虎队……纷来沓至。上海的街头飘荡着“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蝴蝶飞呀”“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九块八一盘的卡带仍吸引大量的消费者,索尼和爱华的walkman成为年轻人最渴望得到的社交货币。
这一幕在前段时间大热的《繁花》中得到了体现——《繁花》里五十七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金曲,无疑是唤起观众对那个年代共情的最有力手段之一。从《再回首》《新鸳鸯蝴蝶梦》《执迷不悔》《光辉岁月》,还有被重新唱红的张学友的《偷心》。
《繁花》里有一段台词说:
“走在1993年的南京路上,你会感到那是一个会飞起来的时代,我们庆幸生逢其时,与时代紧紧相连,一切尚未定义,一切皆有可能。”
这段话放在上海和张学友身上都同样适用——1992年,张学友成为香港“四大天王”之一,在之后的岁月里,张学友尝试过各种音乐风格,从流行到摇滚到爵士甚至音乐剧,成为最具包容性的一代歌神。在之后的岁月里,张学友一共开启了十次巡回演唱会,其中“学友·经典”世界巡回演唱会连唱233场,创下了一个在华人乐坛无人能及的纪录。
品性相近的人与城市,总是能相互吸引、相互成就。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上海的城市基因,也是张学友能够经久不衰的底蕴。2024年,张学友再度光临上海,三十多年里,演唱会场地从上海体育馆到上海体育场再到梅奔,再到这次的东方体育中心,不变的是这三十多年里,对彼此成长的见证。
三十多年后,上海再度变了模样。海派文化的底色上,胸襟更宽广,气度更从容,接得住国际巨星的星光璀璨,也捧得起街头歌手的熠熠生辉。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还是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无一不是上海的优势项。张学友在上海连开十五场,便是对上海文化氛围、空间的充分信任。
那三十多年后的张学友呢?
2002年,张学友在上海体育场开唱。晨报的“市民生活指南”曾摘录过那年一篇关于张学友演唱会的开头:“那些认为张学友已经老了的人,在张学友今年上海个唱的票房佳绩面前将承认自己的判断失误。”
那年张学友刚过不惑之年,而今年,张学友已经60+。
但60+又如何,张学友大大方方地将60+打在了演唱会的名字上。60+不是问题,只要一路怀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品格,在绵长的岁月里,必定会越沉淀越潮流,越成熟越年轻。如这座城市一般,也如张学友一般,60+,你最珍贵,青春不老,我心光明。
新闻晨报有许多60+、50+、40+的读者,都是几十年的张学友歌迷,当然,也有大批年轻的歌迷。不管多少岁,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上海站,注定是一场青春派对,注定是“心青年”们的青春宣言。
谨以这份特刊,
记录下这场盛大的派对,
愿你收藏,
更愿与你共情。
“我的爱一天,比一天,更热烈;要给你多些,再多些,不停歇”,这是张学友第一次上海演唱会上的曲目,一万多天过去了,对上海,对张学友,对每一位读者,每天爱你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