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海志愿者
“蝶不是蝶,像鸟不是鸟,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一则谜语,既为我们描绘出风筝扶摇直上的芳姿,又道出了放飞的时令。
风筝,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被誉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风筝是因为制作时“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犹如天琴,故名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就用竹木料制成非常轻巧的鸟形,能在空中及时传递情报信息,这就是风筝的前身——木鸢、竹鹊。据《墨子·鲁问》中载:鲁班削竹木,制成鹊鸟的样子,在空中飞了三天,也没有掉落。《淮南子·齐俗》也载:“鲁班、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后来随着我国丝织业和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木鸢也就不断地演变发展,变成了丝鸢、纸鸢等。迨到汉朝出现纸鸢,是用竹片制成框架,用纸张糊在上面,以细绳牵拉着,凭虚凌空,抖翅翱翔。古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忙趁东风放纸鸢”。
相传公元前203—202年,在楚汉相争的鏖战阶段,汉军包围了楚营,军统张良凭借大雾迷蒙之际,从南山背后放起了丝织大风鸢,让吹箫童子卧伏其上,吹奏楚歌,同时命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将士以为汉军占领了周围的所有地盘,于是人心惶惶,不战而屈人之兵;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此乃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之典故。
唐宋时期,风筝逐渐从军事用途转变为娱乐工具,并随着造纸术的发展,纸质风筝渐渐增多。北宋皇帝赵佶特爱放风筝,还请专人编了一本《宣和风筝谱》。此乃我国首部风筝专著。到了明清,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清明过后,春日朗朗,春风习习,大人带着孩子到野外空旷之地开始放飞风筝这乘风之物,除却娱乐外,还被认为有放跑邪气、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从而还推出了“放断鹞”的习俗。所谓“放断鹞”,就是风筝放上天后,故意剪断绳索,任其腾云驾雾远走高飞,成为“断线风筝”。据说,这样能够祛病消灾,带来好运。人们相信,这些用虔诚心灵扎出来的梦想之鸢,可以将种种美好的愿望传达给上苍。
大约510年前后,风筝传到朝鲜,后又传入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大雷雨中,利用金属制作风筝,从事电学研究实验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天俯视着孩子,孩子仰望着天。“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风筝,让天地多了些生动,放飞者多了些运动,观赏者多了些眼球的活动。一根根长长的引线,一头系在天,一头系在手,更是系在孩子们的心上。放风筝的基本动作是拉线、放线和压线。
那天早晨我在九亭广场上见到不少人,一手拿着线轮,一手高擎着手臂在放风筝。有人为使风筝飞得远,就拽着线绳飞快地奔着跑着;有人欲让风筝飞得高,便拼命放线,绳圈轱辘辘地转;有人见到风筝飞不上去,就急得直跺脚;有人眼看着风筝摇头晃脑摇摇欲坠,就赶紧收绳;有人运气不佳,一次次放飞一次次掉落。风筝和飞机一样,在起飞和着落时最易失事。
当然,大部分千姿百态的风筝,迎着徐徐的春风,冉冉而升、翀翀而上,有金黄的凤凰、紫色的蜈蚣、花色的公鸡、可爱的白鸽、玲珑的燕子、威风的老鹰……色彩斑斓千奇百怪形色各异的风筝,抖动着翅膀,随风漫舞,竞相媲美,像一朵朵绽放的花朵,把蔚蓝的天空装点成花团锦簇的花园。
风筝以单个的灵动,组成了苍穹群体的丰富多彩。天空上一时间繁“花”争艳,像燕子般轻盈,如蝴蝶般欢乐。观看的孩子们,又喊又叫,又跑又跳,高兴得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
一根线就是一只风筝,一只风筝就是天上的一朵花。此刻天空成了一个大舞台,风筝们或纵横驰骋或逍遥苍穹,都有凌云之志,得意长空。风筝们时而遽然腾起,时而滑翔而下,时而打着旋子,时而翻着跟斗,时而舒缓徐行,时而如粘在碧空;有的像矫健的“战鹰”,穿云破雾,展翅飞翔;有的如金鱼,在蔚蓝的“大海”中自由自在地遨游;有的若彩蝶,在美丽的“花丛”中翩来舞去;有的宛如天姿国色的嫦娥奔月在翩翩起舞;有的做成一条巨大的银龙,银鳞片正一闪一闪的,龙眼睛正一眨一眨的,龙嘴巴正一张一张的,龙尾巴正一摇一摇的。那蓝天上,犹如美丽的万花筒,真乃欲与苍天媲美丽,“筝”奇斗艳。甫上去时还是大大的风筝,随着飞得越来越高,变成越来越小,直至最后只看见一个点了。
有位诗人说,风筝是孩子心里的大飞机。一语中的又画龙点睛矣!风筝又像天上飘来飘去的浮萍。喜爱放风筝的是孩子,而真正能放好风筝的却是大人;喜欢指手画脚的是观看的旁人,而真正放好风筝的却是风筝的主人。如今忙碌如陀螺般的人们啊,总冀望有一块桃花源般舒适的园地,有一汪似瓦尔登湖般恬静的宝地,好让人美美的放飞心情,以安顿自己烦躁的魂魄,可大都成了水中月、空中影。然而,当我在早晨的九亭广场昂首凝望着蔚蓝的天空之际,心情会随着风筝载浮载沉,从而真正达到浑然忘我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