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砍柴


范永祥

早上海志愿者

关注

现在,当我们每天做饭用天然气、电饭锅、电磁炉,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当我们洗澡不用到集体浴室,在家用上燃气热水器时,再看看左手小拇指小时候打柴时镰刀划的伤疤。不由得人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每个星期天、暑寒假到附近沟里砍柴的一幕,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到今天真像梦中天堂般的神仙生活。这样的日子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我的砍柴记忆是从七八岁开始,1958年农村开始办大食堂,生产队把各家的粮食收起来由大食堂统一供饭,但是烧饭的柴火还是不够,正好我们村旁的大北沟要修水库,一沟的桃李杏等果树全部砍掉,给大食堂做柴火,当时看着非常可惜,每年能吃到很多水果的树要变成柴火,心里真是不好受。村民一动手,一沟树不长时间就被一砍而光。可树根队里不管,由各家给自家刨。我那时候才7岁,拿个小镢头半天也挖不出一个小树根,心里急得直冒汗。我爷爷那时候60多岁,他虽然一天学没上过,但挑过小货郎担,做买卖口算既快又清。做庄家也是一把好手,我叫他带我挖树根。他镢头拿得稳,劲使得匀,挖点也准,看起来一点不累,一个树根几下就挖出来。我一边看一边学,几天以后也挖出来几个小树根。

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农村大食堂慢慢办不下去了,改为每家自己做饭,但粮食欠收,柴火也少。一到星期日,家里大人就叫我们砍柴,实际沟边全长的是青草。用镰刀割下来晒干才能当柴火。我拿一把镰刀,背一个背篓,来到沟边。看到干一点的草就用手直接拔下来,看到青草就用镰刀割下来。我们家几代农民,家里大人只希望小孩识几个字,将来走出去走不丢,或以后到城市能认出男女厕所就行。所以星期天或寒暑假就叫孩子们干农活。他们的希望也就是一辈子有衣穿、不饿肚子就可以。但我从小还是要读书,想脱离农村。

在我马上初小毕业要升高小五年级时,当时高小也是招30%。自己心里虽然有把握,但还不踏实,听说附近南沟寺庙一个老道李大爷能算卦。1961年4月一个星期天,我背着背篓,带着大弟提着篮子,和几个伙伴到南沟找李大爷。李大爷给我们讲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嘱咐我们上课注意听讲,下课做好作业,遇事多动脑筋,就一定能读好书,取得好成绩。说着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我们的背篓和篮子还是空的。大家一下慌了,回家怎么交代。这时候一个伙伴说我们随便割点青柴,罩在背篓上面把大人糊弄一下,免得挨打挨骂。我想这也好,于是砍了几个硬柴棍,给背篓上一架,再割几把青柴给上面一摆,背篓是满的,里面是空的。

背到家以后,在大人面前一晃,就背到场里的柴堆把那些青柴卸下。不一会儿,我爷爷到场里看柴堆大了没有,一看柴堆没有变,问我你们上午干什么去了,我如实说上午到南沟找李大爷算卦去了,看我今年能不能考上五年级。我爷爷在农村是一个耿直性子正派人,根本不相信求神算卦那一套。他一听肺都气炸了,操起一个铁锨把要打我,我必定是10岁小孩,眼尖腿快,一溜烟跑了。他手持铁锹把在后面一边追一边说:“考不上就考不上呗,还去算卦,都想做官谁抬轿,都想出去谁种地”一看追不上也不追了,不大一会儿他的气就消了。

我爷爷一辈子爱土地,善耕作。他干农活麻利快活轻松,是村里有名的庄稼能手。他解放前跑过长安城,看到城里的贫民,还不如农民。给地主扛长工,每年给他的粮食比其他伙计都多。我父亲考到五年级,爷爷硬是叫他回家种地,不让再读。爷爷一辈子不信神、不信鬼、不信邪,踏踏实实当个种田人。他给生产队务西瓜,西瓜熟了以后,我们送饭只能到地头,他出来接饭,怕我们到地里要吃队里的西瓜。从那次以后,我也懂得以后要踏实做事、老实做人。不求神算命,一切靠自己努力。

1963年暑假我一回家,砍柴就成主要任务。每天日出背着背篓,拿着镰刀到沟里砍柴。打的干柴堆在一边,湿柴摆在地上晾起来,盛夏烈日炎炎,到下午差不多干了,收起来装到背篓里也要轻松一些,背到家还能赶上烧晚饭。那时候一个假期沟里的青柴就叫我们这些小学生收拾光了。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年暑假不到十天,我和几个童年伙伴去砍柴,由于沟深路陡,加上小石子和沙子铺在地上很滑,我在下沟时不小心滑倒,右手拿的锋利镰刀磕在我左手小拇指上,把小拇指割了道近10毫米宽、3毫米深的口子,我马上找农村医生包扎。由于消毒不好,伤口发炎。近一个月,我左手架一个板子,打消炎针并每天换药,到开学我的伤口才愈合。直到现在伤疤还留在左手上,摸这个伤疤还有木讷感觉。那个暑假我有近一个月打不了柴,正好抓紧时间读书复习功课。第二年,我以作文85分、数学93分的好成绩,考入初中。

虽然打柴的时间不算长,也已过去了60年,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做饭有电饭锅、电磁炉,烧菜有煤气灶,只要一按开关就行。很少有人烧柴火。既方便又清洁。粗笨的柴灶已退出历史舞台。可我每次回到农村,还是喜欢到沟边走走,看到村民撂在路边的柴火,嗅嗅茅草和树叶,那种新鲜、清香的自然味道,总是令人心醉神迷。我知道,少年砍柴的生活是刻骨铭心的,但锻炼了我从小不怕吃苦、不畏困难的毅力;培养了我不忘初心、不甘落后的意志;滋养了我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的习惯。几十年来是这样。我今年已73岁了,以后的日子更应保持这样的毅力和习惯。

2024-04-07 20:02
作者:范永祥
图片来源:范永祥
来源:申活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