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年历史,徐光启出生于此!谁来为老城厢的这个街区留下记录? - 周到

400余年历史,徐光启出生于此!谁来为老城厢的这个街区留下记录?


2024-04-28 18:22

一条乔家路,半壁老城厢。乔家路位于上海老城厢,历史长达400余年,是上海公布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一,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点、起点与发祥地。

乔家路近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云集,包括小南门火警钟楼、大南门电话局、上海道台衙门、宜稼堂、梓园、书隐楼、咸宜堂、乔氏家祠、徐光启的“九间楼”、乔氏家族的修仁堂与最乐堂……

居民党员沿着乔家路漫步至梓园,在火警钟楼敲响“消失的大钟”

4月28日上午,来自上海老城厢小东门街道的居民党员开展了一次党支部活动,在小东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集中之后,沿着乔家路漫步至梓园内,由曾经住在乔家居民区的老报人倪祖敏讲述老城厢建筑和生活历史。随后,居民党员步行至火警钟楼参观,听红色历史故事,敲响“消失的大钟”,回味历史场景。

在Citywalk(城市行走)之后,作为乔家路“老土地”的倪祖敏有了一个心愿,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采访。

《上海会客厅》节目

这里有他们家族的生活痕迹

对于老报人、作家、新闻学教授倪祖敏而言,这次在乔家路的城市行走也是他的一次“回家”。倪祖敏今年七旬,出生在乔家路,儿时就生活于此,老城厢是他与家人的生活圈,这里有他家族的生活痕迹和历史印记。

倪祖敏的外公朱少卿、外婆朱徐氏和母亲都是乔家路上朱氏家族的族人。

朱氏家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是上海老城厢的望族,也是清末民初沙船业的首擎。而且,乔家路上的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是朱氏家族的家产;小南门火警钟楼是朱氏家族的朱志尧承建的;还有,闻名海内外的乔家栅是我外公和他的李家表兄弟在清末一起创办的;城隍庙南侧的江南古典名园思敬园是朱氏家族的宗祠,里面曾办过思敬小学;同仁辅元堂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朱氏家族提供的;朱氏家族曾出资建敬一亭、改造文庙、独立修尊经阁等慈善事……

倪祖敏的外婆徐秀英,籍贯松江府,家是盐商。清末搬来老城厢的乔家路上居住。

倪祖敏的祖母,姓陈,祖籍苏州。照片上身着清朝大襟服装。这是摄于晚清的一张遗照,距今有120多年。

在小南门火警钟楼,倪祖敏告诉记者:

我的外公外婆在清末从松江叶榭搬过来之后,先入住救火会,这应该是一百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我母亲的户口本上也记录了中华路581号的户籍地址。

火警钟楼和上海救火会旧址

讲到徐光启故居“九间楼”,倪祖敏带记者去乔家路参观,朱氏家族曾经在这里长期居住表示:

叫“九间楼”也好,喊“九间头”也罢,这都是附近居民对这幢楼房的习惯喊法,并不是正式名称,这在明清县志里是查不到的。它真正的名字叫“后乐堂”。这幢楼是徐家祖居建筑群第三进最北面的房子,徐光启曾在里面居住过。

从九间楼往南推进到俞家弄193号、197号以及187弄的太卿坊,包括乔家路258弄的乔家坊(又称乔家里)以及俗称“高石头”的乔家坊西侧的“小教堂”,这一大片地盘都是属于徐氏家族的。徐光启故居的正门,是在现俞家弄193号、197号与187弄底(即原顾家弄25号和原顾家弄23弄底),那里是太卿坊的原址。

1889年的九间楼外观(历史资料图片)

倪祖敏在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摄于2024年4月28日)

据悉,在清代,徐光启的后人将俞家弄的一大片房子卖给了陆氏家族,将乔家浜(现在叫乔家路)畔的“九间楼”卖给了朱氏家族,而这也说明了徐家与朱家是有着一层特殊的家族关系。

“老土地”自费为乔家路出书

2019年2月,乔家路地块旧改启动,住在此地的老城厢居民开始准备动迁。为了使这个历史优秀风貌区能够留下历史的文字记录,作为乔家路的“老土地”,倪祖敏开始整理资料,伏案写作。

这些年,倪祖敏先后自费出版了《乔家路》《乔家路的故事》两本书。《乔家路》一书是2019年7月出版的,讲述乔家路区域内历史遗址和名人故事,当年8月11日在上海书城还举行了签名售书。《乔家路的故事》一书是2020年7月出版的,讲述乔家路的历史人文与历史遗址背后的故事。

倪祖敏先后自费出版了《乔家路》《乔家路的故事》两本书

为了准确地把乔家路的人文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倪祖敏在撰写该书时,走访了多位历史名人的后裔,聆听他们的叙述。特别是他与自家亲亲戚戚坐在一起,回忆祖辈的点点滴滴。

倪祖敏邀请乔家路历史名人后裔走进《上海会客厅》节目,张济顺为梅溪小学创始人张焕伦的曾孙女

作为生长在乔家路的“原住民”,倪祖敏和许多历史人物的后人是邻居、好友甚至是发小:

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在一个班级里读书。而且,在小时候经常听到上三代人讲述先人以及乔家路的古往今来。我又是一个有几十年职业经历的文字工作者,由我来讲述乔家路的璀璨人文,要比外面的人更贴切、更真实。

“梓园”王一亭的曾孙王孝方(左1)向倪祖敏介绍历史资料
倪祖敏和“宜稼堂”郁家后人郁树湄(右1)

今年九旬的著名配音演员、导演乔榛是乔氏家族的后人,他在《乔家路的故事》一书的序言当中详细介绍了自己家族与乔家路的渊源:

我是上海乔氏的一员,“遥遥华胄,族大支繁”,乔氏家族自元末从北方来到上海,后嗣绵延已有六百余年。

元末明初,我的先祖乔彦衡三世携其子乔镇、乔纲从川沙来到了邑治居住。1568年,乔氏家族中的乔木十世中进士出任吉安太守后,从他这一代起,这支乔氏族人就慢慢地从川沙迁徙到了城内聚居。

乔家路是倪祖敏出生地(摄于2024年4月28日)

按照乔榛的介绍,现在的乔家路这块地方,当时是一条河浜,乔家先人先后在这里修建了乔氏家祠、修仁堂、也是园、最乐堂等,圈建了乔氏家族的“祖茔墓地”,设置了乔家的栅栏,著名的海派百年食府乔家栅即由此得名。当时,由于乔氏族人渐渐地迁居到这里生活,再加上乔家三代进士的官宦背景,所以,附近的居民就将乔家聚居出人的这块地方叫作乔家浜,到了1914年民初填浜筑路后,改称乔家路。

希望留下一部影像记录片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曾说:“乔家路是上海市区里惟一保存下来具有江南水乡特征的区域。”

在倪祖敏看来:

一些古镇在进行商业开发之后,少了些历史人文味,其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被淹没在了喧闹的商品交易之中。我们无法忽视乔家路以其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独特的江南水乡城镇风貌、传统的民众生活方式、璀璨的人文历史以及在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乔家路毕竟与其他古镇不同,是上海城市七百多年来发展的起点、基点和发祥地,沉淀着深厚的人文历史以及上海城市发展的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具有不一般的历史意义和极高的社会价值。人们都不愿意看到乔家路的一些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变成各种器材的参观场所,那会失去历史建筑的严肃性和历史痕迹感,冲淡人们对乔家路灿烂历史人文的缅怀。

今年4月23日这天,倪祖敏参加了黄浦区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并为读者主讲了“一条乔家路,半壁老城厢”,讲述百年乔家路的历史脉络。当天还有不少乔家路的老邻居赶来,许多读者表示一个多小时的讲座意犹未尽,因为乔家路的信息量太大了。

4月23日黄浦区图书馆世界读书日活动,倪祖敏与乔家路的老邻居合影

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活动,倪祖敏和与乔家路“原住民”劳成先生(左1)合影

“乔家路系列”的第三本书——《上海乔家路》将在今年出版,该书大约600页,内容更为丰富、更全面。不过,有不少业内同仁和邻居亲友向倪祖敏提出,纸质图书的传播毕竟不如视频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影响,倪祖敏也在出书的过程当中注意到了这点,例如每一本书在出版之后都会发现一些瑕疵和不足:

许多引据尽管都是来自一些典籍。但由于一些典籍本身也存在着某些差错,因而在进行比对引用时难免会出现对不上号的情况。

倪祖敏在出生地、乔氏家族修仁堂的后门(摄于2024年4月28日)

这次重新回到老城厢和老邻居们见面之后,倪祖敏非常希望能给乔家路留下一部真正的影像记录片:

有不少亲朋好友建议我应该搞个口述实录,用影视的方式将自家叙述保存下来进行传播,其间,也的确有不少影视单位找到我,但最终因种种原因,都没有了下文而不了了之。

要了解上海近现代以来的发展,不能不研究上海老城厢;要了解上海老城厢,亦不能不研究乔家路。现在,乔家路旧城区域已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改造阶段。旧事重提,不知有哪家影视拍摄制作单位或文化机构,对乔家路优秀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璀璨人文感兴趣,共同来完成这一夙愿。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来源:周到
视频来源:严山山 拍摄、剪辑
图片来源:严山山 拍摄、部分资料图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