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开考,全市约5.4万名考生参加考试。语文作文题受到关注。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辨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应该如何审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写作?沪上名师向上海升学发来了最新作文点评,一起来围观。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黄玉峰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黄荣华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陆继椿
这样理解审题之后,就不难从你自己的经历或你所了解的今人和古人的事实去作论证了。这是可以选许许多多例证来看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的高下的。无论是评人、评事、评物,都行。比如:判别朋友,是不是朋友,是一般朋友,还是亲密朋友,甚至是知己朋友。判别宣传,是真是假,宣传手段是高明还是拙劣,宣传效果很好还是一般甚至很差。判别商品,需要不需要,外观如何,质量怎样,满意不满意,买还是不买。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不同的人,还会有不同的认可度。甚而至于历史大事件,国内外诸多问题,都可以从认可度去议论一番,不同的立场观点角度,各有各的评别,区分高下。因而,这个作文题考生都能写,而且,多数能写得顺畅,但要写得出彩就不容易了。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姚为洲
这个题目出得好,它涉及社会、心理等诸多问题,考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
认可度是人们对事物认同、赞可的程度。它包括的范围很广:社会对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认可度,人民群众对各行各业、公共事业(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的认可度;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认可度,单位员工对本单位领导的认可度……
认可度是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重要标准。俗话说,老百姓的心中有杆秤。一般说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心所向者, 人们就会认同,就会赞可;反之,则不会认同,不会赞可。用认可度衡量我们的工作,是一个非常朴素、非常简单的道理。
认可度是一定范围内整体性、倾向性的认知。其高下由该范围内所有个体的认知决定。因此,我们每个作为整体中个体的人,都要把好心中的那杆秤。必须减少主观情绪的干扰,客观地、公正地认识和评价事物;必须克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倾向,运用自己的脑髓,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必须思行一致、言行一致,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
正高级教师 李新
另外还要注意,是“事物”,不是“人物”,当然“人物”算不算事物的一种?也可以算的,但“事物”比“人物”的外延要大得多。这道题,表面上审题没有多大障碍,但在概念界定方面对考生要求还是比较严的,实际上也是对平时语文学习过程的一种考查,自从“逻辑的力量”进入教材,我们在逻辑上强调不是一天两天了。
复旦附中正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王希明
上海卷作文的思辨余地较大。认可度,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没有标准?是社交中的还是科研中的?是对人的还是对物的、对事的?假如是对人的,是对个体的还是对群体的?……“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合理性以及弊端是什么?怎样合理使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其实相当烧脑。如果只是抓住这个概念绕来绕去,很容易写得空洞玄虚。
题目比较友善,但是并不简单。
上海中学 俞超
在真实的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在论点的确立、论证的推进、论据的选择上都存在一定的困惑。高中议论文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将论证加以完善的过程,以此获得阅读者对于立场和论辩的“认可”。所谓完善论证,我以为可以包括这几个方面:论点如何更加新颖,论证如何更加合乎逻辑,论据如何更加有力。
从2022年到今天,上海语文高考作文主要是下面六个议题:
实事求是地讲,这六个题目质量尽皆上乘,既保证了人人有话可说,又让人感觉自己总有未尽之意,也就是深度地挖掘因人而异,确实考验学生写作和思维的能力。
今年的作文材料是“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断失误,区分高下”,要求学生讨论对于“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这使我想起了2016年的话题“评价他人的生活”。不过这两个题目虽然表面都涉及“评价”,但是本质有所不同,“评价他人生活”所涉及的是考生对于社会关系的认识与思考,但今年这个题目所关涉的议题较之更为复杂些。
审题需要抓住关键信息,本材料的第一核心关键词是“认可度”,简单来看,不难理解,就是认可程度的意思。但是要把这个话题往深度中推进,则必须思考,谁的认可度?再往前推进,则需要追问,谁,借助何人的认可度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如此解读,这个议题方产生价值,否则议论会流于浅层次地空疏议论。
其次是挖掘“判别事物”和“区分高下”这两个短语。这是行为的目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两个短语的表述还是模糊的,需要解题者更进一步将其中内涵做出剖析,加以明确。“判别事物”的“什么”?“区分”哪一种“高”,哪一种“下”?
前述的审题工作非常必要,很多学生说自己的文章不会深入,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对于关键信息的内涵没有挖掘,对于材料的潜台词没有细思。如果在审题中完成上述步骤,那么你的议论的价值得到确立,所谓完善论证的第一关就过了。
有了这个过程,现在你可以自然地想到把这个议题与社会生活(一般社会人生与当下现实生活)相联系了。大众是仰赖学术权威?社会贤达?网络红人?社会舆论?还是历史论著?来判断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创作、一件产品、一种思想的情感、伦理、价值、意义高下的吗?我想当下所谓“点赞”和“美誉度”与“带风向”的问题,传统上所谓“众口铄金”和“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问题,都可以联系起来了。总之,确立议题之后,思考该议题的“针对性”,有助于我们思考其中的利弊,乃至本质与原因。这是我们完善论证的第二步。
完善论证的第三步是整理出文章推进的思路。从一般原则而言,文章论证推进总会从常识入手。对于大众而言,基于“认可度”进行事物高下的判断是常见操作。我们与一个商家交易,进入一家院校深造,甚至与一个人交往之前,有谁不会去问问TA们的“认可度”呢?
其中原因很容易理解,一个个体对于事物的认识有深浅,判断有正误,水平有高下,不去参考一下“认可度”,毫无疑问属于鲁莽冲动行为,一般并不可取。但是我们的思维需要再往下推进:我们去参考“谁”的认可度呢?如果你去鲁镇问问大家对于祥林嫂的认可度,你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吗,你能够据此推断祥林嫂为人的品质高下吗?再譬如对于一个保健品或者化妆品,你更愿意根据带货网红们的认可度,抑或是媒体名嘴写手的认可度,还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度?因此,我们可以将“认可度”的施事者分分类,比如有“大众认可度”、“专业认可度”、“舆论认可度”、“历史认可度”,这些皆是我们做出事物高下判断的参考,其中或许更加要紧的是认识到“专业认可度”和“历史认可度”的意义。
不过,价值和意义,很多时候取决于判断者,因此所谓“大众认可度”、“专业认可度”、“舆论认可度”、“历史认可度”,均为判断的客观依据,最终,我们是否可以认认真真地问问自己,你对这个事物的认可度如何?这是判断的主观维度。这一点与前文自我判断的局限构成呼应和认识上的加深。在知识和信息上的局限,使得我们需要借助于客观维度的“认可度”来进行判断,但是在价值和意义(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外在的还是心灵的)上,一切客观维度,都是实现“自我认可度”的基础。而“自我认可度”的确立,还需要判断者深入事物本身,细察它,研究它,评价它,进而完成真正的“认可”,或者“否决”。这是我们完善论证的第四步:综合的以及思辨的立场。
当然,论证的完善还有更多工作,这里只就上述几个方面来谈,以供议论文学习者参考借鉴。一个作品是需要获得“认可”的,其思想和精神“认可度”越高,其价值就越高。梵高的《向日葵》、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杰作,穿越了时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度”,我们的习作,也需要获得认可,而其前提是确有值得“认可”之处,那么我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完善论证的工作就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杨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张慧腾
华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 李金财
今年的高考题目——谈谈对于“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切口很小,关键词本身没什么理解难度,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可谓人人皆有话说,体现了上海高考作文一贯“亲民”的特点。
认可度,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一事物的认可(肯定)程度。在概念界定层面,几乎没有设定难度,非常有利于学生快速入题。从选材的角度看,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凡追求一点点生活品质,都会在诸多选择中进行比较、鉴别,然后做出最优选择。在大数据时代,这种选择变得尤为简单:吃什么?打开大众点评;穿什么?打开淘宝;去哪儿?打开携程……各种评分数据,文字评价,一目了然——这是生活中“认可度”最直接的体现。相信很多考生都很容易想到这一层。
但是仅仅想到这一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中也遇到诸如刷数据、付费打榜、买热搜等等现象,大数据背后,还有很多并非基于事实,而是基于利益考量欺骗大众的行为。认可度本应是客观的,但是一旦参杂了主观故意,这就加大了我们“辨别事物、区分高下”的难度。这时候,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审慎的态度就成为我们重新审视“认可度”的关键。由此继续展开,则是区分考生思辨能力高下的“主战场”。学生可以引用中西哲人论述,可以例举中外经典事例分析,也可以就从生活事例入手,辩证地谈对“认可度”的认识。
图 / 视觉中国
AIGC生成的高考作文是怎样的?我们把一套高考作文提示词输入到AI大模型平台,生成了不同的文章版本。一起来看一篇AI生成的高考作文范例吧,你觉得写得怎样?
文心一言大模型4.0版本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往往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的高下,仿佛这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然而,在我看来,认可度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并非万能的金标准。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优秀的人和事加冕,也可能掩盖真相,误导人们的判断。
认可度,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公众对某一事物或个体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在商业领域,它表现为品牌知名度、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社交圈,它可能体现为一个人的受欢迎程度;在文化领域,它则是作品受众广度和深度的反映。认可度的高低,往往能直接影响一个事物或个体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
认可度的正面作用不言而喻。它像是一个信号灯,为人们的选择提供参考。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市场上,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那些认可度高、口碑好的品牌,因为这通常意味着更可靠的质量和更优质的服务。同样,一个被广大读者认可的作品,往往能引发更多人的共鸣,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然而,过度依赖认可度也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它可能导致“羊群效应”,使人们盲目跟随大众的选择,而忽视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偏好。当某种商品或观念因为认可度高而被广泛接受时,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做出并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
其次,认可度并不总是客观公正的。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机构和个人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操纵认可度,如刷单、造假评价等,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虚假的认可度不仅误导消费者,还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认可度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事物或个体的真实价值。有些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作品或观念,可能因为其超前性或专业性而一时不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从而得不到高认可度。相反,一些平庸之作却可能因为迎合了大众的口味而广受追捧。
因此,在看待认可度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既要认识到认可度在帮助我们判断和选择中的重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盲目性和误导性。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学会在信息洪流中保持自我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风也不随波逐流。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让我们都成为明智的消费者和判断者吧!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认可度这把双刃剑,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束缚我们的思想。
读了这些评析,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