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新闻晨报·周到推出“带着代表委员逛夜市”系列报道,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为“上海之夏”出谋划策。
当我们邀请到市人大代表唐吉慧时,身为作家的他主动提出:“想找一条有文化的街。”于是,一个周五的傍晚,他来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进行一场Citywalk。
都说“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在唐吉慧的理想中,一条有文化的路,当然也应该是一条可以阅读的路。“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就有温度。这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具象表达。”
但在边走边“阅读”的过程中,他却遇到了一连串的障碍:沿街设立的人物雕像,绝大部分已经配了二维码,但因为磨损、老化等原因,扫不出来。一些看着挺有历史的老建筑,也存在同样的“扫码障碍”,或者尚未附上二维码。永安里旁边,颇具规模的名人墙上,只有人名,没有介绍,“最好也能补上。”
■锈蚀磨损的二维码
“多伦路老建筑多,名人留痕也多。二维码成为摆设,建筑信息、名人背景无从阅读,肯定不行。”唐吉慧提出,在科技手段普遍应用到街区阅读、建筑阅读的当下,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需要尽快对这些细节做出改进,改善整条街的阅读体验,才能吸引更多人打卡。
“对于阅读建筑、阅读街区来说,扫码阅读还只是1.0版的阅读方式。扩大各类建筑开放,让更多市民游客走进历史建筑,这样的2.0版工作也是需要做的。再进一步,能不能引入更多落地的活动、文创、市集,让市民阅读街区的感受更加生动?这是我对这条街的建议。”
我们的Citywalk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牌坊下开始。经过多伦现代美术馆,向着这条L型街的西面和北面走,唐吉慧的目光首先被中式古典建筑风格的鸿德堂吸引。“多伦路”59号门牌旁,有一块优秀历史建筑的名牌,下面还有“建筑可阅读”的标识。
■鸿德堂二维码扫不出
看到名牌上的金属材质二维码,唐吉慧拿出手机去扫,但怎么也扫不出来。“难道气温太高,手机不好使了?”他让记者用自己的手机试试,仍然跳不出链接,只显示“未找到物品”。“真可惜,这么美的建筑,还想多了解它一点呢。”他遗憾地说了一句。
街对面的花园式老建筑前,有一组三人座谈的雕像。名人雕像沿街分布,也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特点。通过雕像中年长者的面容、姿态,我们判断出他是鲁迅先生。另外两个人是谁?在雕像脚边,我们找到了一块金属标牌,上面用简短的中英双语介绍了鲁迅的生平,但没有介绍雕像主题。雕塑作者的名字下有一块二维码,但已锈蚀,更无法扫出。记者蹲下来努力看,只能依稀辨出二维码下还有“扫码……的导览”字样。
■看不清的二维码
在另一尊站立的读书人雕像前,我们通过与鲁迅座谈雕像同款的金属标牌,得知这是沈尹默的雕像。但二维码仍是扫不出。码下面的这行字,原来是“微信扫码获取自助导览”,但二维码表面斑驳,上面有一道明显的斜向划横,不知是什么原因损坏的。夕拾钟楼附近的丁玲雕像、靠近永安里的叶圣陶雕像、四一一医院附近的柔石雕像,二维码同样存在磨损不可读的问题。
■名人墙有名字,无简介
永安里的弄堂外有一面名人墙,上面依次是鲁迅、陈赓、丁玲、郭沫若、叶圣陶、沈尹默、茅盾等与多伦路有关的名人石质画像。“画像上刻了他们的名字,我得以知晓他们是谁。但是,想要多了解一些背后的故事,却无处可‘读’。”唐吉慧与前来打卡的几位学生交流意见,大家谈到,大多数游客做不到对这些名人的典故烂熟于心,最好还是能有个简介,或者新增一些二维码,方便阅读。
多伦路老建筑云集。由于是傍晚时分来的,哪些地方可以进去感受“建筑开放”,唐吉慧想了一会儿。
路边有一块指示牌,多个箭头指向不同方向,上面标注了场馆名称和地址。唐吉慧对着读了一遍。“中共中央联络机关旧址,中华艺术大学旧址,周恩来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大部分是红色纪念场馆,他们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晚上一般不开。”
这些场馆并不都在多伦路沿街,有些藏在弄堂里,有些在附近的四川北路上。“最好,再加一点导引,比如距离某某场馆多少米,方便游客了解远近。”他说。
通过多伦现代美术馆外墙的告示,他得知,该馆当前也暂时休展。
■尚未更改的指示牌
指示牌上,一个指向“老电影咖啡馆”的箭头,让他来了兴致。“有人请我去那里看过片子,环境挺优雅的。”他抬脚往那个方向走,一幢砖灰色老建筑就在眼前,门头上是“老电影”三个字,门口立着卓别林像。就快走到门口了,却见有人出来,指指一块“私人住宅”的铭牌,告诉他“谢绝参观”。
他有些错愕。“已经关了?变住宅了?”他轻轻叹了口气,“那指示牌应该及时更改。”
■老电影咖啡馆已变私宅
Citywalk中,这样的“闭门羹”,他吃了不止一次。多伦路93号王造时旧居门口,也贴着“游客止步”。多伦路179号上方挂着“上海市地图博物馆”和“上海报纸博物馆”的匾额,浮着锈迹的推拉门挂了一把锁。
■“地图博物馆”和“报纸博物馆”闭门不开
终于,他走进多伦文化艺术会客厅那幢楼,寻找清凉。右边的公啡书社以售卖新书为主,入口处的架子上有一些纪念品。他问店员:“有没有多伦路自己的文创?文创雪糕也行,我打个卡。”可惜,“没有。”
左边的公啡咖啡馆,和2020年年末“回归”时已经不一样了。看到有人进来,店员小哥介绍,就在今年5月,公啡咖啡馆焕新后重新开放。他带我们看占据一面墙的展柜,里面有一些老物件,比如鲁迅的北新书局版税收据,鲁迅亲自编校的瞿秋白译文集《海上述林》。“除了这些原件,还有一些珍贵物品在二楼保存着。”
我们互相看了看。“多伦路还是有好东西的。”据此,唐吉慧提议,多伦路的文化品牌,还应该进一步打响,也希望更多建筑和空间能够向市民开放。
在公啡咖啡馆,这个鲁迅先生曾经常来的地方,店员小哥与一同我们讨论多伦路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气。
唐吉慧的观点是,首先要加强这条街和这些点位的可读性。
“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改变,就能看到起色。”唐吉慧注意到,标有“鲁迅小道”的点位,比如多伦文化艺术空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都实现了“扫码无障碍”,还能导向外语介绍。“它们的二维码很新。”
■“鲁迅小道”点位的二维码是新的
纪念馆附近,丁玲读书的雕塑后面,简介上的二维码可以扫出介绍文档。“把扫不出来的二维码换掉,在需要说明的地方增加新的二维码,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应该不难。”
再进一步,他建议,让扫描后的页面可读性更强,内容更丰富。参考衡复风貌区,新的科技手段已经应用在建筑和街区阅读上。比如,衡复风貌馆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点击图片、建筑细节部位来阅读建筑,回溯名家与家的记忆。对于当前还不可进入的建筑,可以用VR全景方式阅读,通过特色建筑幻影成像、三维动画解构建筑、电子墨水墙互动阅读等方式呈现街区和建筑风貌。
■市民爱打卡的夕拾钟楼,底楼也写着私宅
在他看来,作为上海有名的文化地标,多伦路应该是提升城市内涵和思想的地方。除了通过具象的方法,加强这条街的可读性,他还想到,可以再引入一批活动、文创、市集,在多伦路落地,提升街区人气。
他说,大概十几、二十年前,他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常客,经常来淘旧书。“那时不止书店热闹,还有集市,有卖印章的、卖旧书的、卖字画的……整条街都弥漫着文化气息。”对于今天的多伦路,他希望,它不仅仅有一家或几家书店、沙龙、文化场馆,它要延续过往的使命,做文化爱好者共同的聚集地。“在固定的文化场所里,多搞些文化活动、文学活动,让名家聚集,与市民交流,多伦路的文化气息就会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