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真的来了!”作为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重要文化项目之一,正在紧张筹备中的罗丹艺术中心(文中均指罗丹艺术中心(筹))历经多年准备工作之后,将于9月底在上海揭开神秘面纱。新馆将携开馆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与观众见面,展览将展出罗丹鲜为人知的中国艺术收藏,展现罗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情怀。
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法国国宝级展品,罗丹的《青铜时代》雕塑作品已经来过上海,在世博会法国馆与其他展品一起亮相。此次,这家文化机构落地世博会法国馆原址可谓再续中法文化交流前缘。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中国罗丹艺术中心(筹)负责人吴静女士,就中心的功能和定位,以及新馆的特点进行分享和介绍。
Q 新闻晨报·周到:去年12月,罗丹博物馆与上海大学博物馆合作举办了《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展览收获了公众的热烈欢迎而且延长了展期,当时怎么会想到做这样的一种并置和对比的展览?
A 吴静:这个展览充满创意、展品精致,策展团队非常专业,布展工作完成后,我预计观众应该会喜欢。展览的社会反响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期,这让我非常欣慰,赞叹上海观众的艺术欣赏品位。
我本人是雕塑爱好者,对三星堆文明一直心向往之。2023年初,我第一次去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就被这些古蜀文明独特的文化遗迹深深吸引;由于参观时间较短,一心想再次深入了解这些充满神性的青铜雕塑。在2023年8月初,有幸与四川省文物局、上海大学领导一同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大家在交流中共同萌生了让三星堆与罗丹进行一场超时空对话的奇想,这看上去是充满挑战的想象,实际上又在跨文化交流的情理之中:
首先,三星堆文明和罗丹雕塑艺术都以青铜作为承载表达的主要材质,反映了青铜在人类文明史和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其次,三星堆文明和罗丹雕塑艺术都以人和神为重要的创作表达对象;最后,青铜时代的三星堆开启了古蜀文明的大门,新旧之交的罗丹则揭开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序幕,所有这些因素成为二者超时空对话的基础。同时,“对话”作为一种展览的理念在中国的博物馆界方兴未艾,三星堆文明所展现的深厚底蕴和罗丹在雕塑领域的卓越成就,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艺术体验和广阔的思考空间。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注意到,最近筹备当中的罗丹艺术中心开始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这是不是意味你们即将启动开馆工作?
A 吴静:我们已经进入了开馆筹备工作的尾声,各项工作在稳步推进中,预计会在今年9月2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在正式运营之后,中心会需要更多的伙伴加入,与我们一起以中心为平台,做出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
Q 新闻晨报·周到:有人认为,新馆是罗丹博物馆的中国姊妹馆,你们如何来给上海的中心一个清晰的画像(定位)?
A 吴静:罗丹艺术中心并不是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分馆或姊妹馆,中心是全球唯一一家由法国罗丹博物馆授权,拥有藏品所有权,自主运营的文化机构,定位为高端文化休闲场所,罗丹博物馆对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双方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文化艺术是上海城市拼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容性、创新性、国际性是上海特有的文化气质。中心已经成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将以罗丹真迹为主的常设展为基础,举办国内和国际特展、研讨会、论坛等文化活动,辅以咖啡、美酒、法式甜品品鉴、艺术品鉴赏、香道、设计等生活美学内容,人们可以在中心的天台与朋友小酌怡情,俯瞰上海后滩全貌,也可以在文化活动中获取专业知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说中心比一般的文化场所更具学术性,比专业的学术机构更贴近大众,总之,我们希望大众可以在中心提升生活品质,获得幸福感。
Q 新闻晨报·周到:前面提到,新馆将于今年9月底向公众开放,为何要在中国成立一家独立运营的艺术机构?艺术机构在前期对资金投入有一定需求,你们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
A 吴静:首先因为我本人是艺术品爱好者,喜欢收藏尤其喜欢雕塑,成立一家博物馆一直是我的梦想;另外可能与我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我长期在意大利和法国生活,这两个国家都是文化大国,博物馆众多,尤其是法国,在法国的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全球各地的艺术精品,学生可以在世界名作前临摹。我认为博物馆是国之大者,我也希望在我的祖国能看到博物馆中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艺术品真迹,在8年前我最初筹划这个项目时,有位领导曾对我说,如果做成这个项目,我将会被载入史册。我当然不是以被载入史册为目的,但是我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意义,正是这些因素激励我克服重重困难,慢慢去实现这个项目。
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是所有人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模式确实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对象,我也没有想太多。我觉得用心把新馆建设好,真心诚意对待观众,一定会有商业机会。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在我们还在筹备阶段,已经有一些国际一线品牌联系到我们洽谈合作事宜了,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也鼓励我们继续用工匠精神认真做事,保证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看到,即将亮相的新馆位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之内,由2010年世博会法国馆改造而成,这应该算是一种巧合吧,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新馆的特点?
A 吴静:是的,这个项目我筹备了将近8年,去过不同的城市,在上海也考察过不同的场地。我们了解到,上海市建设世博文化公园,是上海完善生态系统,提升空间品质的重大举措之一。世博文化公园以“中国式现代化牵引下卓越的超大城市绿色会客厅”为总体定位(《上海市世博文化公园十年发展规划研究》),以“高品质、可持续”为两大发展方向,以国际化、大众化和专业化为目标,这些都与中心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非常吻合。法国馆采用了脱离地面的漂浮形式设计,这种设计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轻盈和现代感,还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优雅自然,这与罗丹的艺术理念非常契合,中心最后落地到原世博会法国馆真是冥冥中的天意。我认为中心可以和世博文化公园相得益彰,中心一定会助力世博文化公园成为城市公园高品质发展与可持续运营的国际典范。
Q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国内首个拥有国际博物馆级别雕塑藏品的艺术机构,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开馆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
A 吴静:罗丹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并称为西方雕塑艺术三大高峰。19世纪的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盛行,罗丹凭借其对于真实和自然的不懈追求以及开创性的创作表达手法和雕塑语言,完成了对古典主义传统的超越,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在罗丹的雕塑中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典主义作品优雅的线条、理性的手法与神学的题材,也可以透过外形感悟其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中心开馆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全面梳理罗丹的艺术生涯,呈现其“上承19世纪新古典主义、下启20世纪现代雕塑”的艺术风格,探索罗丹对现当代雕塑艺术发展产生的持续且深刻的影响,展现罗丹艺术生命的延续。这次展览最大的亮点除了展品均为真迹,罗丹的代表性作品《青铜时代》《巴尔扎克》《加莱义民》《夏娃》《思想者》(陶土版本)首次在上海亮相,也是国内首次将如此多的罗丹代表作在同一个展览中展出。
罗丹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深厚兴趣的收藏家。此次展览还将特别呈现16件罗丹本人生前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包括他十分珍爱的观音像以及隋唐陶俑、青铜器以及明清瓷器等难得一见的罗丹个人藏品,这展现了他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也体现出艺术无国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