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海志愿者
民以食为天。饮食民俗在人们日常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仅与地缘、物产等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观念和传统意识。松江的食俗一般包括传统节庆食俗、日常食俗、宗教礼祭食俗等内容,经常反映在一些典型食品中。
松江传统节庆食俗主要有: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节日,家家户户备足最好的美食,相互走亲访友或家人团聚共乐新年。甲骨文中“年”就代表着稻谷成熟丰收之意。除夕守岁,千年流传。大年三十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年糕是每家必备的食品,寓意“年年高”。元宵节,正月十五挂灯笼、吃汤圆,意味“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清明节,祭祀扫墓活动,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端午节,五月初五放艾草、挂香袋,赛龙舟,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七夕节,中国的情人节,普遍吃巧果和红菱。松江民间有农历七月十四喝豆浆、吃油条的习俗,为的是纪念民族抗清将领李待问。中秋节,八月十五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象征团圆、吉祥。重阳节,九月初九又是“敬老节”,佘山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祈求健康是重阳节的主题。腊八节,农历十二初八,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松江民间日常食俗,大致和长三角地区相同:一是餐制。在远古的“茹毛饮血”时代,并无食制,先民饥饱也无定时。殷商时,有了两餐制,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比较重视早餐。战国时开始出现了一日三餐。二是食具。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礼记》“饭熟毋以箸”,说明至少在殷代就开始使用筷子。汉代时,筷子流行,成为我国最有特点、最引外国瞩目的餐具。三是食物结构。松江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大米,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四是饮食特点。松江人习惯以熟食、热食为主,这是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古人认为,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膳”。热食不仅是中国饮食习惯,也是中餐的灵魂。饮食方式上,讲究聚食制,以家庭聚食为传统。
松江民间的迎来客往,婚丧喜庆,也都有传统的习俗。民间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松江人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民间喜好西湖龙井茶,安徽祁门的祁红和云南风庆的滇红。在古代,议婚行聘和举行婚礼时都有受茶之礼。松江浦南农村还有吃早茶的喝茶习俗,人们在茶馆里天南地北,聊山海经,热闹非凡。松江人生了孩子满月时, 要邀请亲朋好友, 吃“满月酒”。农村盖房,上梁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 给老人祝寿,一般在60、70、80、90岁等生日,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寿酒”。
传统的酒宴要求菜点配套,须有冷碟、热炒、大菜、甜菜、茶酒、点心、水果等多种类型的食物,构成完整的席面。一般来说,先上冷碟,开始劝酒,再上热菜,用于佐酒,后上甜菜,有助解酒,备以茶果,为了醒酒。酒奔放,茶内敛,以色清味雅的茶文化和以国酒为主的酒文化,是松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松江的饮食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弘扬饮食文化,发掘文化遗产,注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坚持崇尚科学,引领时尚,倡导健康饮食,绿色消费,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谱写更新更美的饮食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