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下午,徐家汇书院报告厅气氛热烈,纪录片《邬达克》的主创团队与上海观众首次欢聚一堂。当天现场放映了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并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邬达克》,这也是纪录片《邬达克》中文版在国内的首映活动。而在放映结束之后,主创团队及神秘嘉宾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当天的放映交流活动时间长达五个小时。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采访了参加放映交流活动的主要分享嘉宾、特邀嘉宾以及部分市民朋友。
记者注意到,当天的三位主要分享嘉宾皆为女性。她们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导演和制片人陈庆,纪录片《邬达克》的总导演和制片人,《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展览主策展人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霞虹,《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中文作者,纪录片《邬达克》学术顾问之一,也是这次展览的主策展人之一;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Qiao Shanghai工作室主理人乔争月,她是《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也是纪录片《邬达克》的采访嘉宾之一。
乔争月告诉记者:“昨天(2月14日)的放映交流会,我们三人做分享嘉宾,分享了各自与邬达克的奇缘。华霞虹老师她在2000年的硕士论文主题是研究邬达克建筑,我2004年开始写历史建筑英文专栏,第一期就是邬达克在汾阳路的两个作品,后来无论专栏还是书籍,都写到很多邬达克建筑。我跟华老师2005年考察孙科别墅时相识,此后一起探访了很多邬达克建筑,结下深厚友谊。2013年,我们合作了可能是国内最早研究邬达克的书叫《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同济大学出版社),她是中文作者,而我是英文作者。同年,我们俩又合译了一本《邬达克》的传记书,以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的博士研究论文为基础,这本书也是陈庆导演拍摄纪录片的重要参考之一。”
而当天活动上,乔争月既是分享嘉宾,同时又要关注Qiao Shanghai工作室同事掌机的直播,她在活动结束之后表示:“感谢《邬达克》,在情人节遇见新老朋友。因为放映分享会从一点开始一直到六点前结束,创了工作室直播时间的记录,连相机都过热了,靠冰袋和冰宝宝支撑了近五个小时的超长直播,也谢谢线上线下共度这个难忘情人节的读者朋友们。”
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周培元非常幽默地表示:很高兴受邀见证纪录片《邬达克》 上海首映,三位女士(陈庆、乔争月、华霞虹)为了一位男士(邬达克)相约徐家汇书院,来一场情人节相“汇”!
当天,周培元还邀请邬达克的老朋友王才宏的孙子王国骥到现场参与分享。王才宏之前媒体报道很少,但他的故事和邬达克联系紧密。相关资料显示,王才宏是浙江鄞县人,因营造业务而与邬达克有长期业务来往。王才宏的“洽兴营造厂”完成了邬达克设计的真光大楼等重要建筑物施工任务,并赢得邬达克信任。1947年2月上旬,邬达克全家悄悄离开上海,此事只有王才宏知道。当年,邬达克的大量设什图纸资料甚至包括番禺路住宅他最喜欢的大门,都是王才宏帮忙运出上海。而王才宏的儿子王重德在邬达克打样行工作,并在邬达克离开上海后留守善后。
十几年前,邬达克的名字刚刚才进入大众的视野,如今邬达克和武康大楼、大光明电影院一样已为大众所熟知。王国骥还告诉周培元,其实,他70多年前就知道了邬达克,正是因为家父王重德曾做过邬达克的学生,而那时候他才三四岁的样子。
而现场的神秘嘉宾大多是片中出现的拍摄嘉宾,包括杜海军、邵庆、龚大维、方毓强、金正文、宿新宝等人。现场每个人都在细数自己与纪录片《邬达克》的连接,周培元是唯一没有出现在片中的,但是他帮助摄制组找到了两张非常重要的照片,王才宏和吴同文。两张照片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找寻的过程不短。
市民、老建筑爱好者孙志伟在放映分享会结束之后告诉记者:“五集纪录片不仅带我穿越时空,重温上海近代建筑的黄金时代,还让我意外发现自己的身影在影片中一闪而过,虽然不到一秒,但足够激动一整天!”
作为展览的主策展人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霞虹告诉记者,虽然展览现场没有专门去设置计数器去统计人数,但每天参观者不断,可见社会公众对于展览本身以及展览中这些建筑师的探索之心:
去年平安夜启幕,本拟今年情人节闭幕的展览,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寒假。冬日的校园特别安静,每次走近学院,透过大玻璃,都看到有人在观展。上午多为一个人静静观影、慢慢琢磨,午后阳光里,家长带着孩子,或是三五好友轻语,20点后灯光下也不乏专注研究者。常有市民提出对城市与建筑的看法,音乐家则说在酝酿一部“上海建筑”的交响乐。2月14日下午,斯洛伐克驻沪总领事和匈牙利驻沪总领事馆的文化与教育领事终于如愿来访,充满好奇地提问、拍照、留言。这就是一位和很多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
Q 新闻晨报:这次为什么会选择徐家汇书院进行纪录片《邬达克》在国内的首映式?
A 陈庆:徐家汇书院无疑是一座承载着四百年中西文明交融记忆的文化殿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会通中西”的精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我们在徐家汇书院开启纪录片《邬达克》的线下首映分享会,当然再契合不过了。在这里进行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是要致敬上海这座城市“连接世界”的基因,也致敬那些以建筑为笔、书写文明互鉴传奇的先行者们。另外,非常感谢徐汇区图书馆房芸芳馆长,她几乎是在我们活动动议后第一时间启动团队开始筹备。
Q 新闻晨报:2月14日是情人节,选择这个日子举办放映分享会是刻意的吗?
A 陈庆:不是我们的刻意选择,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因为展览原定在这一天闭幕(展期最初为2024年12月24日到2025年2月14日),现在展览又延长了,这个展期因为各种原因,也调整过几次,最终误打误撞了两个都挺特别的日子。因为是情人节,小提琴演奏家李思瑗在活动现场,除了现场演绎片尾曲《春风击水》外。还特别选择了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1888年创作的《爱的致意》,来传递出浓厚的爱意与温馨的情感。我们和思瑗的连接也很奇妙,她在展览开幕式上和钱蕊嫣等几位老师一起演绎了《春风击水》,后来才知道她毕业于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而莫扎特是邬达克最爱的音乐家之一。这次书院的现场没有办法放一架钢琴,她第一时间决定用一把小提琴来现场演奏,相信一定带给现场和直播间的观众很美好的记忆。
另外,之前我们担心活动时间过长,原本只打算放映第一、三、五集的,后来应观众要求,临时改为五集全放,没想到反响依然很热烈,可见上海有一批高素质的观众。
Q 新闻晨报:我注意到,放映分享会上有几位小观众,听说他们是你和同事的孩子,为什么把孩子带到上海来参与活动?
A 陈庆:过去三年的拍摄,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很多时候是无法计划和预测的。团队每一位主创人员都接受很多挑战,不仅来自创作,也来自家庭。我很希望孩子们在看到自己父亲或母亲的名字出现展板上和大屏幕上时,会有一点点的骄傲,很希望他们在活动中能更多的理解父亲或母亲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因为临近开学,也有同事的学霸小孩忙着上课,婉言谢绝来现场的。
Q 新闻晨报:《一个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展览即将在2月18日结束,这次展览整体情况如何?有没有达到你们的预期效果?
A 陈庆:早已经大大超出预期了。我一直在北京工作,华霞虹老师在上海,她几乎天天跟我分享现场的情况,常常有打动人的瞬间,有很多珍贵的留言。因为是免费的展览,我们无法统计多少人次参观,但是确实有来自各地的、各种年龄、各种背景的人来看展,甚至很多人二刷三刷。华老师几乎成了金牌导览加劳模导览。昨天我在展览现场遇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桢栋教授,他笑言自己都做过好几场导览呢。斯洛伐克驻沪总领事伊戈尔·帕佐拉克和匈牙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与教育领事洋风昨天也一同来同济看展,也是驻足流连,觉得展览马上结束了才来看,很遗憾,我们告诉他们展览要延长到2月18号的消息,他们都很高兴,觉得来得及告诉更多的朋友来看。客观的讲,我们这个展,特别是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的部分确实非常硬核。
Q 新闻晨报:纪录片完成了首轮播出,展览也即将落幕,你觉得《邬达克》与上海的情缘还将延续吗?
A 陈庆:我还是想要做一部电影版的《邬达克》,当然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资金支持。纪录片最难的一直是两头,如何找到合适的钱?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想,只要念念不忘,总有机缘合适的时候吧。就像目前这个系列片版本,也是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最后才真正得以启动的。现场很多观众朋友给了我们很多正向的反馈,说纪录片不是没有市场,他们希望我们一直把这个题材拍下去。一位00后的姑娘说,如果有电影版,她一定会买票去看。这些反馈都是支持我们坚持下去的莫大力量。